English

想起“一折八扣”书

2000-11-1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前十数天,笔者所在城市一家书店,举办了一次特价书展。书店从全国多家出版社进回一大批崭崭新新的正版书,全部半价销售。十多天下来,的确销出相当一部分,但直到书展最后一天去看,许多书尽管被翻得七零八落,但问津者寥寥。

笔者在书展不断听到一些读者说:这书半价都觉得贵。的确。举个例子:书展中有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一批小开本散文集。这套书以小而精巧在当时受到人们欢迎,80年代出版时我买过多本,价格多是4角、5角;这次在书展上见到它们重新露面,旧情难忘,都拿起翻翻。但还是原来开本,版心未变,外套略换,价格却翻了20多倍,定价在9元、10元。其它书大多如此。

我闹不大清楚,这些书当年出版,制版、稿酬等成本都已付过,为何仍一边翻印一边价格翻倍?有人肯定会以今天整个物资涨价为由反驳;但仅仅印刷及纸费,断不能成为翻涨20多倍的理由。另外,此次书展出现有七八种中国古代“四大名著”之类作品,彼此间的价格错差竟有一倍以上的。其中一套160多元,但另一套300多元,这悬殊实在叫人瞠目。这暂不去说,我们来看看销售结果。这几种“四大名著”,竟可按价低到价高顺序,依次排出销售成绩榜;人们希望购买合适价位书的愿望,从中显现无遗。

由此,笔者想起我国曾经有过的一种“一折八扣书”来。20世纪30年代中期,上海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名为“一折八扣”的图书。所谓“一折八扣”,即定价十元,一折成一元,再八扣,只售八角。由于价格低廉,这批书迅速受到读者喜欢,成了大众畅销书。

见到这种情况,许多人都极为不解:这样销售下去,出版者岂不赔个精光?且慢,首创“一折八扣”书的范姓老板,是这样来算账的,首先,当时加拿大白报纸大量向我国倾销。价格极低,一令纸只卖三元钱。而他也以古典“四大名著”等书开道,不付版税,无版权纠葛。并且首版只算成本,不计赚钱。由于书销得极好,资金回收快,迅速便可以再版、三版……印下去。这样,利虽较薄,但量却惊人;积累起来,利润就相当可观了。据资料记载,这位范老板,一年间竟赚得20多万元。这数字在当时相当巨大,范老板迅即成了富翁。

对照笔者前面所说书展情况,可以感到,读者群中隐伏着强大的购买潜力,但出版者过度追求利润的定价,阻碍了这潜力的释放,同时也失却了真正的获利机会。

从报刊上知道另一面,多家出版社库存积压的书已叫老板们心有余悸,难得有什么策划创新的勇气了。但从特价书展相对热销来看,似乎倒并非读者不愿买书,但是书价与他们的经济承受和心理期望有相当距离造成的;一方面大量积压,一方面可以热销,这中间透露的信息,恐怕无需高深学问便可获知吧?

(陕西汉中市委党校 杨建民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